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亚博vip88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亚博vip88
咨询电话:0535-6672791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简介

1.历史沿革与总体办学情况

学院成立于1958年,经历了物理科、物理系、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和物理学院等发展阶段,2012年1月更名为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建院以来,学院贯彻“立德树人,追求卓越”的办院理念,坚持“教学立院、特色办院、科研兴院、人才强院”的办学思路,聚焦新能源新材料国家创新产业需求,充分发挥物理学基础研究创新引领优势,紧密围绕学校办学定位,立足山东,服务全国,面向未来应用基础研究和社会人才需求,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深厚教育情怀,较强创新能力和良好国际视野的卓越人才。设有物理学(师范类含公费师范生)、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三个本科专业。有全日制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储能技术和学科教学(物理)两个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方向。物理学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通过国家师范专业二级认证;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群为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学科专业聚焦新能源新材料国家创新产业需求,重点突破能源转化和储能材料设计及材料微纳设计与制造等研究方向,充分发挥物理学基础研究创新引领优势,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深厚的教育情怀,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国际视野的卓越人才。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如北京科技大学张新房教授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青年千人计划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吕新友教授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聊城大学王凯教授为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大连海事大学车丽教授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

2.师资团队与课程建设情况

学院现有教职工83人,其中专任教师75人,专人教师中教授18人,副教授29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50人,具有博士学位者68人,博士教师的比例91%。拥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泰山创新产业领军人才1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形成了一支由高层次人才领衔的教学科研队伍,具有海外经历的19人,学院师资队伍整体实力正向专业化、国际化水平快速迈进。《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课程为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群论》、《高等量子力学》课程为山东省研究生优质课程。

3.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情况

物理学(师范类)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学制四年 理学学士学位

专业简介:物理学专业始建于1958年,先后获批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山东省物理学博士点培育单位、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等;建有山东省半导体器件与光电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本专业汇聚了特聘国家级特聘专家、泰山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全国优秀教师等一批物理学科研和教育人才,为培养高质量人才奠定了基础。

培养模式:深入贯彻obe理念,围绕立德树人,以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山东省双带头人工作室为依托,已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并行驱动的“一体两翼”育人模式。本专业以中学教师和优秀科研人才培养为本,贯穿和渗透全面发展,追求“一专多能”,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物理学专业基础、宽泛的知识面、初步的物理教育研究能力;从物理教师专业化培养入手,构建物理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课程体系;通过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育人过程,实现物理师范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效融合。

主干课程:高等数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量子力学、固体物理、近代物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教学技能综合训练、教具制作等。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学制四年 工学学士学位

专业简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专业为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是适应我国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而设立的,由材料、物理、化学、电子、机械等多学科交叉,以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及器件、节能材料与器件的设计、制造为核心,以新型太阳能电池、新型储能器件、半导体照明技术等为专业特色,培养具备坚实的材料、物理、电子、化学等学科基础,系统掌握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设计、制造工艺、测试技术、新能源工程等方面专业基本理论与技能的应用研究型人才。

培养模式:秉持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依据,培养适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德智体美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爱国敬业、积极进取,具备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宽厚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意识,拥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能力、创新素质、国际视野、沟通能力以及一定的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能够胜任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设计开发和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主干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固体物理、物理化学基础、材料科学技术、材料研究与测试技术、半导体物理与器件、材料物理、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新能源转换与控制技术、储能原理与技术。

4.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情况

学院瞄准国际前沿,凝练研究方向,成果档次不断取得突破,在省内外的学术影响不断提升。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7项,省部级项目37项,各类立项经费约2800余万元,发表sci收录论文265篇。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山东省青年科技奖1项,市厅级科研奖励25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2项,出版教材2部。学院先后邀请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詹明生研究员、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王建国研究员、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管习文研究员、北京科技大学张新房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徐征教授、汕头大学副校长陈敏教授等100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承办了第十八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2015)、第十三届全国分子束外延学术会议(2019)、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学术研讨会(2021)、教育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评估与认证工作组成立会议暨第一次工作会议(2021)、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2021)等专业和学术活动,为师生更好地掌握国内外学科发展前沿信息动态和热点,开拓学术视野,促进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

5.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情况

学院自198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已经培养6000余名毕业生。近三年来,本科生考研率保持在40%以上,考研上岸558人,其中,“双一流”高校上岸近300人。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656人,发表学术论文18篇,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3项。获国家级比赛奖励136项、省级比赛奖励363项,在山东省师范生技能大赛中物理学专业连续三年蝉联首位。本科毕业生主要分布在政府、教育、大型企业,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在85%左右。

依托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共毕业全日制研究生228名,在职教育硕士77名。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被sci收录论文429篇,获得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0篇,山东省研究生优秀创新成果奖10项,在已经毕业的研究生中,有8人分别到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知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或做博士后,61人考取国内中科院或著名高校博士生,研究生就业率为100%。建成了半导体器件与光电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表界面分子设计与传感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新能源高效转化与储存材料设计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分子设计与材料合成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烟台市半导体微纳器件与特种芯片工程实验室等多个科研平台,这些科研团队和平台为我院科技创新和校企科技合作起到了积极作用,近三年成功获批纵向项目3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包含人才类项目)22项,市厅级1项,总经费1452万元。

6.党建思政与学生活动情况

近年来,学院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重点,深入开展“一总支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党建项目,全面推进学院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初步打造了“格物致理抓党建、深度融合谋发展”党建品牌。

2017年,本科生党支部获评全国高校“两学一做”支部风采展示活动推荐展示优秀作品。2018年,教工党支部获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并于2021年通过教育部验收。2019年,学院党总支获山东省教育系统和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教工党支部获烟台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入选首批山东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培育创建单位

学院开展“百万大学生”进社区、“时代好青年”学生良好素质培育等13项学团活动品牌,全年举办40余次主题系列活动。在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共计500余篇;组织学生赴福建、山东、江苏等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1支队伍获评省级优秀团队,2支队伍获评校级优秀团队;2人获评省级优秀个人,1名老师获评省级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2支队伍分别成功入选全国大学生“馆校对接”科技志愿服务项目和全国大学生“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团社会实践项目。实践成果被中国青年网、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大众日报、德州晚报、齐鲁晚报、威海日报、乳山市地方媒体以及新媒体平台采用,累计阅读量50余万人次。分2批次发展20名团员;1人获评“校长奖学金”,2人获国家奖学金,1人获省政府奖学金,22人获省级优秀毕业生,2人获评省级优秀学生,1人获评省级优秀学生干部;物理本2101班获评省级先进班集体。

宣传推介与平台建设情况

学院网站:

微信公众号:鲁东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招生咨询电话:0535-6674010

网站地图